汕尾這些不工作不與人交往的啃老族,還不是一般人。概括起來,他們有兩大特點。
首先,就業意愿強烈,體現出主動化的傾向。長久的居家生活令他們中的大部分人感到焦灼,超過半數的“啃老青年”對當前生活不滿意,希望在1年內實現就業。在失業過渡期,許多人曾積極尋求再就業、考研、考證等新出路,體現出一定的自主性和不安于現狀的奮斗精神。
其次,學歷層次高知化,屬于有發展潛力的高素質人才。根據不完全統計,我市有近63%的“啃老族”接受過高等教育(大專、本科、研究生),初中學歷以下人員比例不到10%。
然而,在高素質、高就業意愿“啃老族”面臨就業難的另一端,是許多企業面臨“用工荒”的窘境。人力資本數據中心中智咨詢的《2020年一線藍領用工荒情況調研報告》顯示,參與調研的企業中,近七成面臨用工荒,13%常年存在用工短缺難題。
“啃老族”的產生一定程度上是因為勞動力升級速度快于產業結構升級速度。當下,經濟結構正處于戰略性調整時期,產業結構處在轉型升級階段,存在大量勞動密集型的低附加值產業,高新技術產業和服務業有待進一步發展。而高校教育培養模式超前,社會無法提供與現有勞動力數量和質量相匹配的就業崗位。
一些“啃老族”認為,高校擴招、學歷提升的同時,他們對就業回報的期望值也在提升。一個啃老說自己曾在一家小公司工作,因公司知名度不高,待遇一般,就辭職在家等好機會,結果一等就是五六年,如今30歲了,不工作逐漸成了習慣。
汕尾現代化職業教育發展尚不充分,社會認可度低,在人才篩選和分流方面發揮的作用有限,也催生了部分“啃老族”。
|